
一、为什么产能再满、订单再多,排产却总跟不上?
这不是你一个人的烦恼,也不是你一个人的工厂问题,很多企业都会碰到:
- 光看报表、不下车间:办公室里数据看似合理,计划排得再完美,一到车间就乱了。报表告诉你“昨天做了多少”,却不告诉你“现场设备是不是还没修好”“工人累不累”“半成品堵架子了”。
- 订单乱、产能超卖:业务员为了争业绩狂接单,但并不考虑你的实际产能。计划慢慢变成加班、抢工位、错订单的战场。
- 原料不到位、库存脱节:生产计划早已写好,开工才发现关键物料根本没配送到。采购、仓库、生产互相推诿,信息完全不同步。
- 突发状况没预案、沟通不及时:设备刚维修完可能马上又挂了;人手请假,物料晚到;计划一天改N次,没有应急机制,现场一跑就乱成一团。
二、三大“死亡陷阱”,让排产永远落后
- 拍脑袋排单,忽视真实资源状况
没调查设备真实状态、工人班次、换线时间,全凭经验和估算排单,计划再漂亮也不是事实基础。 - 信息孤岛,各部门“各唱各的调”
计划部门、采购部门、车间、销售之间数据不联通。设备状况不透明、物料预定乱无章、工单更改没通知——整个系统好像没联网。 - 插单频繁、优先级混乱
高价值订单插队没规则,紧急插单几乎成常态,计划不断被打乱,排得再精也只能“滑坡”。
三、如何让排产真正“可落地、能执行”?
- 下车间、看现场,打破报表背后的盲区
直接观察产线状态、设备健康、员工状态、物料看板,才能准确判断“今日能真正跑多少”。 - 建立生产计划与排产的桥梁
明确由谁制定计划(总量)、由谁执行排产(调度)。让销售订单、库存、产能、设备维护这些数据,在ERP系统中实时共享。 - 引入智能工具+设置产能缓冲
比如APS(高级排产系统)或MES(制造执行系统),自动分析订单、设备状态、物料供给等,优化优先级并自动重排计划;同时在排产中留10–15%缓冲,给突发情况留空间。 - 打通信息渠道,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
定期召开产供销物料跨部门会议,所有变化同步;车间电子看板实时显示进度、异常、调整情况,每个岗位都能及时应对。 - 以PDCA循环持续优化
- 计划(Plan):结合历史装备效率、设备保养周期、工人状态等真实数据制订计划;
- 执行(Do):每日记录生产量、停机时长、缺料情况;
- 检查(Check):比对计划和实际执行结果,分析偏差原因;
- 行动(Action):形成应急插单规则、设备维护计划、库存安全策略,使得下一轮计划更稳。
四、案例
想象这样一个场景:
厂里设备排得满满当当,所有订单都往前赶,结果车间一开工就发现:A机器昨晚刚修好又漏油,B零件还没送到,几个新员工操作慢,拎着计划根本跑不动。
后来厂里引入MES系统,销售下单后系统自动评估库存和设备状态,按优先级分配任务。车间安装电子看板,实时显示进度和异常,插单也按规则处理,有事赶早预警,生产节奏终于稳定了。订单准交率从80%提升到97%,员工也不再加班跑工位。
要让订单不再“追不上”,不是压榨员工、严控流程那么简单,而是要建立“真实可见+智能调度+柔性应对”的排产体系。从车间现场开始,看真能力、留弹性、赋系统,排产才能化阻力为助力,真正稳定达成交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