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ERP(企业资源计划)系统刚进入中国的时候,它被包装成“企业大脑”,号称能帮企业打通从采购、生产、库存、销售、财务到人力的全部业务流程,实现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。
但二十多年过去了,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
在中国,大部分 ERP 最后只剩下“财务模块在用”。
采购、仓库、生产、人力这些模块,要么用不上,要么只开了一部分,最终企业只把它当成一个“好一点的财务软件”。
为什么会这样?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看似荒诞、实则有迹可循的商业现象。

案例:某制造企业的“ERP落地滑铁卢”
某中型制造企业,老板花了几十万上了一套知名 ERP 系统,希望能彻底解决“人管人”、“凭经验”的老问题,打造流程化、规范化的管理体系。
上线初期,公司请了顾问团队进驻,各部门天天开会,流程图贴满了墙,员工疲惫不堪。最后发现:
- 采购模块太复杂,和供应商对不上流程,干脆继续用 Excel;
- 仓库模块要求扫码出入库,仓管员嫌麻烦,说影响效率;
- 生产模块对车间要求太高,排产得数据精准,可他们平时靠微信群沟通;
- 人事模块要员工自助打卡、请假、绩效评估,但员工觉得“太麻烦”,HR 也不想改变习惯。
半年后,老板一拍桌子:“只保留财务模块就行,其他停了!”
从此,这套价值数十万的 ERP,只剩下了“记账”的功能。
根本原因解析:
1. 企业管理基础薄弱,流程无法标准化
ERP 是基于流程管理的,但很多中小企业连基本流程都不清晰,靠“人管人”过日子。一旦引入 ERP,就像让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去跑马拉松,最后只好退回最熟悉的“财务记账”。
2. 财务是“必须做”的刚需模块
企业再怎么乱,账还是要记的,税还是要报的。财务模块天然具有“刚性需求”,而其他模块,不用也不会“死”。
3. 实施成本高,收益回报慢
ERP 是一个长期投入、逐步见效的系统。但许多老板希望“立竿见影”,一看到生产模块用了三个月还没提升效率,就下了“停用”的决策。
4. 员工抗拒变革,落地困难
ERP 改变了每个岗位的操作方式,但大多数员工没有动力去学习和改变。尤其是生产一线或仓库员工,一旦增加工作负担,他们第一时间就是“反弹”。
结语:ERP不是不好,而是被误解了
ERP 的核心价值,是通过流程规范、数据集中、信息透明来提高整体运营效率。但在中国很多企业眼里,它变成了一个“财务软件升级包”。
其实,ERP 是一把好刀,用得好是利器,用不好就成了摆设。未来,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、年轻一代接班、数字化思维普及,ERP 有望在中国企业中发挥出它真正的威力,而不仅仅是“做账的工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