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益生产为何在中国工厂‘过不下去’?真正卡点,不是方法而是人和文化

精益生产理念(Lean)看上去是企业效率提升的“金钥匙”,但为什么它在中国许多工厂里却难以真正扎根?问题不只是技术方法的引进,而更多地关乎人的习惯、组织文化和思维方式。

案例一:大明传动的“精益蜕变” —— 从浪费山到效率峰

位于某制造型企业的大明传动,实施精益后取得惊人成果:

  • 厂房面积节约超过80%
  • 库存减少约70%
  • 人工效率每年提升约50%
  • 产品品质和准交率均达到100% 。

它们做到了“无仓库、无生产计划、看板拉动、单件流动、100%计时工资、标准化作业”,并把成本节约落实到实处 。但推动这些变革的关键,是企业舍弃传统思维,并且改革薪酬制度——从“效率至上”的计件制转向更具合作性质的计时制 。

启示:精益不是“省人工”,而是流程提升后自然释放出效率;关键是领导下决心,调整制度,让员工看到变革带来的真实好处。

案例二:长城汽车的稳步推进 —— 小步试错,持续改善

这家中国民营汽车企业自2004年引入精益理念以来,采用“全员改善”机制,持续推动生产效率提升。到2016年,其改善收益累计达26亿元,后来目标更上调至34亿元 。

启示:不是一次性大改造,而是通过长期实践、不断优化稳步推进,才让精益真正“活”在企业里。

深层原因:为什么“精益”在中国工厂常被打回票?

  1. 文化与习惯不同
    日本人的生活本身就是精益:守时、节约、5S习惯入微。但中国人的文化更偏向“大方”、“灵活”,容易容忍浪费 。这种文化差异,使得精益的“细节主义”难以被普遍接纳。
  2. “不适合我们”成为变革的免死金牌
    很多企业一开始就说“我们产品不一样”、“不符合国情”,拒绝改善创新。可事实上,无论汽车、飞机,还是食品加工,都可以推行精益,只要愿意通过思考和实践验证 。
  3. 过度依赖设备,忽视管理
    一些企业动不动就购置自动化设备,却忽略流程管理与人才培养。结果“设备一堆,管理不到位”,形成“两张皮”状态,金钱投入却未产生对应价值 。
  4. 信息系统水土不服
    国外的MES(制造执行系统)虽然功能强大,但常常不贴合中国企业的具体需求,导致实施失败率高。相比之下,本土MES系统因更加适配市场,被更广泛采用 。

如何让精益在中国工厂“活”起来?

  • 先改变思想,再谈工具
    让管理层深刻理解精益的核心不是“省钱”,而是提升竞争力;让员工参与其中,看到实时改善带来的实质好处。
  • 立足试点,逐步推广
    不搞“一刀切”,从关键产线或团队做起,看到成效后逐步复制推广,如长城汽车的做法。
  • 制度创新
    如大明传动所实施的薪酬改革,将员工从“效率竞争”中解放出来,更注重整体流程效率和品质。
  • 本土化工具与系统
    选用更贴合中国语境的MES和信息系统,或针对现有系统进行二次开发,以提高落地可行性。

总结

精益生产在中国工厂不“水土不服”,关键在于:

  • 文化差异与思维惯性
  • 缺乏实践意愿与认知障碍
  • 对设备系统和管理流程的盲目依赖

要让精益真正生根,需要的是升级观念、制度配套、渐进实践与工具适配。像大明传动和长城汽车这样的企业正是通过本土化路径,推动了精益从“理念”到“日常”的转变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