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产总是掉链子?这 5 张表帮你管住进度、质量和效率

一、为什么总出错?

很多工厂都有同样的苦恼:

  • 计划一改再改,车间天天加班;
  • 工人总说没料、没卡,干活靠经验;
  • 老板看日报,发现跟实际差一大截;
  • 订单延期、客户投诉,问题反复出现。

说到底,就是生产管理“信息断层”。明明有很多表,却没人真正用对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生产里常用的 五张表:

排产表、工序卡、日报表、物料需求表、计件记录表。

二、五张表详解 + 案例

1. 排产表:管全局的“时间表”

作用:告诉大家什么时候干什么,保证订单按期完成。

常见错误:只管把订单排进去,不管物料有没有、设备够不够、人手是否到位。

案例:

某包装厂接了 3 个急单,计划员直接把产量均摊到 3 条线。结果发现两条机器要维修,物料也没齐,导致当天一半任务没完成。

改进:

排产前一定要先查“物料+设备+人力”是否匹配,并留有缓冲时间。可以用 ERP 或 APS 系统自动算负荷。

2. 工序卡:车间的“操作说明书”

作用:指导工人怎么干,每个工序的标准、参数、质量要求。

常见错误:工序卡内容含糊,比如只写“焊接”,没写电流、温度、检验标准。工人各凭经验,结果产品返工率高。

案例:

一家电子厂工序卡没有明确写“贴片元件方向”,新来的工人装反了几十块电路板,返工损失数万元。

改进:

工序卡要写清楚:工序名称、顺序、参数、物料、质检点。最好图文并茂,避免误解。

3. 日报表:管理的“体温计”

作用:汇总当天的产量、异常、设备、人力情况,发现偏差。

常见错误:日报只写产量,不写原因;甚至过几天才补填,失去参考价值。

案例:

某厂日报表写“今日完成 300 件”,但没写“停机 2 小时因卡料”。管理层以为只是产量低,却没发现设备问题在扩大。

改进:

日报要当天填,包含:计划 vs 实际、停机时间、不良品数量、异常原因。最好由班组长确认签字,保证准确性。

4. 物料需求表:避免“缺料停工”的关键

作用:根据排产表推算未来几天需要多少物料,给采购和仓库提前准备。

常见错误:很多厂排好了计划,但没把物料需求算进去,等开工才发现缺零件。

案例:

一家家具厂计划周一生产 1000 套衣柜,但螺丝只剩 700 套,导致工人空等一天。

改进:

每次排产后要自动生成物料需求表,明确物料名称、数量、到货日期。采购和仓库要根据这张表提前备料。

5. 计件记录表:衡量效率与绩效的工具

作用:记录工人完成的件数、工时,计算绩效工资,也能发现效率问题。

常见错误:只统计总产量,不区分是谁做的、花了多久。效率低的工人和效率高的工人“一锅端”,缺乏激励。

案例:

一家鞋厂没做计件表,结果优秀员工觉得多干少拿,积极性下降,产量反而下滑。

改进:

计件表要清晰记录:工序、工人、数量、时间。数据既能算工资,又能优化工时标准。

三、五张表之间的关系

其实,这五张表不是孤立的,而是一个“闭环”:

  1. 排产表 → 决定谁做什么、什么时候做;
  2. 物料需求表 → 确保物料跟得上排产;
  3. 工序卡 → 指导工人按标准操作;
  4. 日报表 → 反馈当天的真实情况;
  5. 计件记录表 → 衡量效率、激励员工。

这就像一条流水线:

计划 → 准备 → 执行 → 反馈 → 优化。

任何一个环节断了,生产就会“掉链子”。

四、总结与建议

  • 先把五张表用对,再谈数字化、智能化。
  • 少而精:表格不在多,而在于能用、好用。
  • 统一口径:停机、不良、产量这些定义必须一致。
  • 及时反馈:日报、计件表要当天录入。
  • 数据驱动优化:用这些表的数据去调整工序、优化排产、改进绩效。

当这五张表用顺了,工厂管理就不再是“救火”,而是可控、可预期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